一、党员基本情况
祁芳斌,男,1970年12月生,福建开放大学理工学院教师党支部党员、教授。1992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三十余载,曾任理工学院党总支委员,现为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带头人、农科专业教学改革带头人,获教育部、省级、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称号、奖项十余项,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生理学》等书籍编写,培育全省农民大学生上万人成为共同致富带头人,为开放大学新农科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故事内容
激发潜能聚合力 打造优质新团队
“优质团队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在团队示范引领带动下形成更强大的优质团队才是学科长盛不衰的秘诀。”祁教授在2023年全省办学体系农林类专业教师培训会上说到,这也是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进行教育改革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2023年建成60人农科教研团队、课程思政团队25人,涵盖了全省办学体系内的农科教师和管理人员,让农科专业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体系内形成合力。祁教授推进大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获得教育部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课程思政示范课各1门,国家开放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以及省校金课等诸多荣誉。作为学校首个挂牌成立的农科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他们组建了“专业教师+思政课程教师+(校外)专家”三位一体的教学团队,在“线上教学+线下课堂+课程实践”三个环节开展课程思政,形成了“教学内容+实施(方法)+评价要素”三者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
改革创新增动力 搭建教学新平台
“农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祁教授围绕不同区域、不同内容农科教学的实际问题探索出了四种教学模式,为分校搭建起分别是“基于福建省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点的‘用微课、抓对点、重实践’”的模式:通过在少数民族相对聚集的地市,开展专项教学改革,提供师资、助学、实践等专项服务;“基于现代青年农场主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对接培养”的模式:与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在两个专业开展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对接的试点工作;“基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人才智力支持培养”的模式:由当地市级开放大学与辖区贫困村开展学历提升工程,实现将学历教育在村镇进行办学;“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组织骨干人才培养”的模式: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项目,与当地组织部门联合,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人才振兴之路。这些模式为福建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担当使命的农科骨干人才,得到了人民网、东南网、学习强国平台、国家开放大学之声等新闻媒体的报道。
精耕细作提效力 培育时代新农人
“我们的教育成果真正能够转化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人才输出,教学才算是有实效。”祁教授以线上教学、线下课堂、课外课程实践为主战场,树立“靠前指导、靠前服务的‘两前’意识”,以“送教下乡、送教入村”的实践活动拓展育人成效;以直播定制进行线上导学、重难点辅导;通过座谈、调研、学员论坛等形式开展 “直奔基层、直奔教学一线的‘两直’服务”。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请来行业专家现场讲,更是成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以具有产业基础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具备社会兼职的行业优秀人才、渴望创业的学生骨干组成,将自己成功案例进行宣讲,这些实际的、接地气的案例更加贴近同学的需求,通过志愿活动,凝炼成福建本地特色的课程思政成果,既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年过六旬的学员陈仕燕在乡村休闲发展协会结识了祁老师,当时这位企业家刚刚转型到农业行业,承包了福建闽清县黄楮林温泉景区,凭借满腔热血誓在造福乡亲,但疫情的冲击加之专业知识不足,这个农业产业项目摇摇欲坠,祁老师了解到他的困境,建议他到开放大学补足知识短板,并多次实地调研切中要害地提出农业旅游发展要借好政策东风,并针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项目转型发展路径。在祁老师帮助下,这个濒临倒闭的景区不仅经受住疫情的考验,更逆向而行重获生机。在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优秀创新创业案例评选活动中,陈仕燕捧着来之不易的二等奖,第一时间给祁老师打电话报喜,“祁老师,您和开放大学的老师们为我们这些乡村振兴实践者和创业者提供了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十分感恩在开放大学二年多的学习历程!”专科毕业后他继续报名攻读本科文凭。这些宝贵的教学实践资源被建成优质资源库,用以推广应用教学成果和实践指导。2022年以来共收集到27个优秀农业类创新创业项目,选送的项目中有7项获得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创业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3个优秀奖。
做一件小事很容易,做好一件小事也不难,难得的是一直保持初心、饱含深情、葆有活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而祁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将农科教育作为终生事业,做好教学每一件小事的农科大教授。
三、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