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支部好案例

党建引领课程思政铸魂育人 筑牢堡垒助力乡村人才培养

--福建开放大学理工学院教师党支部好案例


一、党支部基本情况

福建开放大学理工学院教师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11月,目前共有党员13名,都是正式党员,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博士2名,硕士10名。党支部书记为曾起堂,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为林澍,宣传委员兼统战委员为李聪慧。支部下辖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系和工程与农林系,共有教师18名,共负责开放教育本科5个专业、专科14个专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5个专业、二元制3个专业教学管理服务。

二、案例内容

(一)背景起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党和国家全面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关键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课程思政建设。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福建开放大学理工学院教师党支部以加强政治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一支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作用,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增强实践育人质效,培养出一批“下得去、专业强、留得住”的乡村振兴人才。

(二)主要做法

1.育人者必先育己,“以赛促教”扬帆起航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支部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这个重点任务相结合,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主题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系统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开展“以赛促教”,变“被动参与”为“乐在其中”再向“主动探索”转变,逐渐营造出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支部教师稳中求进,逐步打通自下而上的课程思政“教学+科研”双向通道,在校级课程思政大赛中积累经验、在省部级各类专业课程思政类比赛中收集意见、在国家级课题中总结成果、在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检验成效,获得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比赛奖励8项,发表课程思政类论文5篇。

2.勇担使命勤实践,“以教促改”提质增效

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支部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工作,善用“以赛促教”成果,突出教学技能比赛后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在赛前组织开展经验分享活动,赛中强调团队协作、强强合作,在赛后总结经验教训升华思想,在互学互鉴中提升水平,为“以教促改”注入源源活水。教学改革注重从教学本身出发,与实践拔高融合,通过组建“送教下乡、送教入村”团队,开展专题讲座的同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直播定制为主进行线上导学、重点难点辅导和考前辅导;通过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开展的“直奔基层、直奔教学一线的‘两直’服务”,带着目的教、带着问题改、带着任务冲;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在全体教师中树立起“靠前指导、靠前服务的‘两前’意识”,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

3.服务基层出实效,“以改筑魂”赓续传承

模式的构建、特色的凝练和经验的总结是聚合力、促前进的根本,也是支部增强战斗堡垒作用的有力抓手,为模式的推广和借鉴提供生机勃勃的持久力。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上,支部摸着石头过河,以新农科育人模式探索为先导,在龙岩地区试点将课程思政融入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对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探索出“基于现代青年农场主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对接培养”的龙岩模式;在漳州地区试点开展与欠发达乡村挂职第一书记的对接,在学历提升工程中延伸出思政业务能力属性,探索出“基于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扶智乡村干部支持培养”的漳州模式;在宁德和泉州地区试点抓牢乡村振兴创新创业项目,与当地组织部门联合,探索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项目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宁-泉模式。并在初期试点的基础上建成了“三角魔方”课程思政立体旋转动态育人体系,一方面,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成课程思政案例库。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各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校外)专家等群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创造性组织典型学员宣讲团,借助劳模(工匠)班来自全省不同领域的60名劳动模范(工匠),以支部活动形式听他们说经历丰富课程思政案例库元素,并邀约一同开展实践教学。第二方面,开拓“线上教学+线下课堂+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的三大阵地。支部党员带头在课程思政设计时充分考虑“线上教学+线下课堂+课程实践”的不同特点,在资源建设、线上教学活动、课程直播、线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开展的各项学生实践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三方面,强化“教学内容+实施(方法)+评价要素”三者良性互动。加强支部间联合发展,串联起不同学科教师和校外专家团队,特别是思政课程教师,为一线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类培训、组织专家参与的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开展研讨沙龙,交流和分享经验;开设课程思政案例专栏,多团队共建,形成资源共享与互补,为课程思政提供内容服务;并将课程思政的评价内容加入了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中,形成“教-学-反馈-提升”的良性互动。

(三)实际成效

1.打造出一支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教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培养了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队伍,学院教师形成浓厚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在科研提升和教学水平提质增优方面卓有成效。支部党员教师获得教育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称号,并挂牌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在支部引领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在党员带动下,非党员教师自觉加入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门门有思政”的课程建设蔚然成风。

2.搭建课程思政平台,建成课程思政案例库,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支部党员教师搭建“一心、两山、三爱”(树立学生“一心一意扎根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努力实现从“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素养提高)、“构建‘五位教学法’,搭建课程生态位链锁结构”(以基础知识、政策导向、科技创新、农业前沿和课程思政作为初级-顶层生态位,突出课程思政核心,使其能够发挥顶层建筑的指引作用)、“12345情系三农课程思政生态圈”(将农业思维,“两山”理论,“三农”情怀,学习、实践、思辨、创新四项能力,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融入案例教学,培养学员正确三观)三条主线,为理工类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搭建起发展平台,汇集起支部全体党员力量,合力建成课程思政案例库,借助课程思政元素的多元表达,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如《现代农场管理》课程入选教育部继续教育类示范课程,《农业概论》课程成功入福建省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类示范课程。

3.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实践育人提质增效,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支部的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学生在课程思政的熏陶下,不仅学业有成,更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并在特色文化传承、特色品牌建设、特色产销一体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中取得优异成绩。支部教师指导的“晓冬芭乐—甜香软糯,中国芭乐的新定义”和《茶菌共生——打造循环农业新业态》在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晓冬芭乐—甜香软糯,中国芭乐的新定义”还获得国赛金奖,多位支部党员教师获得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为推进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建设有特色高质量开放大学谱写新篇章。

(四)经验启示

1.党建引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支部通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组织生活会等形式,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和关键力量。支部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等措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实践创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支部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比赛、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项目等措施,不断创新实践方式和方法,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支部也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实践方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条:争当服务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队 下一条:党建引领 培根铸魂 “三项联动”构筑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关闭

福建开放大学 版权所有